在校園的時光回廊里,青春的腳步即將邁向新程。從靈感乍現的微光,到作品落成的璀璨,每一步都飽含著成長的堅韌與執著。這是一場創意與智慧的交融,是青春與夢想的碰撞,讓我們一同走進他們的畢業設計世界,感受那份獨特魅力。
為秉持“讓美活起來”的建筑藝術系特色品牌文化,培養“理論+實踐”相融合的復合型人才,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建筑藝術系組織22級畢業班學生圍繞“傳承與創新”主題,開展了一場專業綜合實踐活動。本次“我的家”專業教學成果展匯聚了建筑裝飾技術、古建筑修繕和藝術設計與制作三大專業共240余名學生的畢業設計、專業實訓課程和掐絲畫選修課的百余件設計作品。此次展示活動是對畢業班的學生一次專業能力的集中檢閱,更是一場關于美的實踐與探索。
生活之美·建筑裝飾點亮空間靈魂
建筑裝飾技術專業實踐活動是一場生活美學重塑之旅。徐晏菲和胡逸舟兩位老師擔任了22裝飾大專1—4班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。學生們依托宿舍、老年公寓和非遺民宿三大主題,分組開展項目設計。宿舍設計從學生需求出發,融合青春活力、溫馨氛圍與科技元素個性化布局,打造顏值與實用兼具的 “夢想棲息地”;老年公寓以人文關懷為核,從無障礙通道到適老化家具,搭配暖調空間與開放活動區,筑就安全溫馨的晚年港灣;非遺民宿則將刺繡等非遺工藝融入軟裝,將古老技藝與現代美學碰撞,讓傳統文化在居住空間中煥發新生。
文化之美·古建筑修繕再造宋韻山水
古建筑修繕專業實踐活動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對話。22古建大專班的學生在姚瑤老師的帶領下,以宋代山水畫為藍本,將宋代山水畫中的層巒疊嶂轉化為庭院疊石理水,小橋流水流淌成曲廊飛虹。從斗拱榫卯的模型搭建、青磚黛瓦的材質復刻,到園林空間的敘事性布局,每個細節皆是對畫作的當代詮釋,讓歷史文脈在三維空間中綿延。當《早春圖》的春景在數字建模中復蘇,當《千里江山圖》的青綠山水嵌入亭廊,傳統文化基因正在一磚一瓦間蘇醒。
非遺之美·藝術設計傳承匠心文脈
藝術設計與制作專業實踐活動以非遺文化為靈感內核,22藝術大專班的學生分成11小組,在周芳老師的帶領下,探索傳統文化商業賦能、公益傳播與文化傳承中的全新生命力。四個小組與真實商家合作,將非遺元素融入商業場景:為非遺糕點設計提取祥云紋樣的 IP 形象,萌趣造型搭配古韻包裝;火鍋店文創把皮影、剪紙藝術融入餐具與裝飾,讓食客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。七個小組重構非遺文化元素創作,如將傳統圖案與敦煌元素運用到軟裝設計中,古為今用。從草圖構思到視覺設計呈現,各小組全方位探索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,讓古老技藝在現代設計中綻放獨特光彩。
此次建筑藝術系專業綜合實訓活動學生們通過手工模型、微景觀制作、文創產品與展板設計呈現設計作品。22級的學生們歷時三個月的打磨,用三年的專業知識與技能,嚴謹細致的態度交出了一份滿意的設計答卷。有同學說“專業綜合實訓,像一場充滿挑戰的實戰演練,是將理論課本上的知識轉換為了現實的工作流程”。有的同學說:“專業能力不僅是單兵作戰的實力,更是融入團隊、互補共進的智慧。”更有同學說:“看到作品的落地,我終于理解了實訓不是完成任務,而是更加深入掌握職業技能,讓自己走向更加扎實的未來。”
一件件精致的作品充分展現了學生們將設計美、制作美學、文化美學相融合的不懈追求,深入推進了建筑裝飾與藝術,古建與園林相融合的專業結構體系。在設計中,通過創意表達與技藝傳承,展現各個專業的獨特魅力。今年的設計作品更是在創新實踐中探索數字化、智慧化和未來化發展新范式,將設計作品深度融合前沿技術,實現專業能力的全面進階,用設計語言詮釋對行業的責任與擔當。(嘉興市建筑工業學校)